《海国图志》开外域地理研究之先河,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全球殖民化时代的世界地理环境,译介了大量西方地理学术语。对于《海国图志》的地理术语译名的来源,在史料考证和比较的基础上,冯天瑜发现《海国图志》所厘定的地理学术语借鉴了明清之际耶稣会士舆地学著译的译名,其中尤以《四洲志》的译名为主,在译音方面较先前的译名有显著改进[1]224。因为地理学术语属于科技术语,赵爱和王东海从科技术语定义、理据和历时演变等方面比较了《海国图志》中地理术语译名的优劣[2]。对于《海国图志》中地理术语译名的评价,持批判立场的评论较多,如张惠民认为《海国图志》对中国以外的国名称谓往往带有贬义,甚至以肤色、头发颜色和服饰等特征来称呼外国[3]。张景华较为全面和系统地分析了《海国图志》的地理术语译名,认为其译名注重术语的专业性、系统性和能产性,体现了一定的术语意识,对中国地理学的近代转型做出了开拓性贡献,但在术语标准化方面也有诸多缺点,思想观念上也没有完全走出华夏中心主义的格局[4]。李运富和牛振考察了《海国图志》中西方各国的国名翻译,认为其译名混杂的原因首先是译者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各异,其次是译者对于汉字术语规范化意识和标准化意识不强[5]。总体来看,《海国图志》的地理术语虽然素材丰富,但系统性和专门性研究很少,论者多持批判立场,其中不少评价或忽视历史语境,或缺少术语学考量,故
首页 >
译21 天文学 介绍基本术语 > 论《海国图志》地理术语译名的民族化